体现地域性特色的重庆新农村建设策略
——以渝西地区新农村建设为例
双桥经开区建设局 蒋 东
摘 要:新农村建设中地域性特色不足导致了农民新村千村一貌现象突出。在新农村建设要尊重地域性特色,透过地域性特色来把握传统文化的脉络,塑造具有地方文化特色和时代气息的建筑形象,并穿插新的时代符号,使新农村民居在历史与现代的融合中实现创新发展。
关键词:地域性 新农村 建设 创新发展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城镇化率逐年稳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但在全国13.5亿人口,仍然有超过6.5亿的人口生活在村庄。虽然农业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农村人居环境也有了显著的改善。但作为西部的重庆地区大部分农村人居环境还比较差,乡村建设地域特色缺乏、基础设施落后,脏乱差现象严重,导致乡村景观、乡村环境、乡村文化未得到较好的传承和展示。另一方面,农村在产业的发展进程中缺乏整体的统筹规划,更加大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因此,在新农村规划和建设中充分挖掘地域性特色,传承地域文化传统,是改善农村面貌,建设具有地域性特色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
1 渝西农村现状慨况
渝西地区地处成渝经济带川东与重庆主城区过渡地带,包括等10个区县,总面积18828平方公里,境内地形地貌以平坝、丘陵和低山为主,年均气温在18℃、降雨量在1 000毫米左右,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农村地区呈现典型的平坝丘陵景观特征,居住方式主要以大分散、小聚居为主。乡村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乡村建设缺乏统一规划,随意性强,无序建设和乱搭建的现象突出。
2)乡村建设缺乏对地域文化的认识,使村镇中的民居建筑、院落以及原来生活中形成的邻里关系、社区关系在人为的改变着、消失着,而取而代之的多是千篇一律的建筑形式和街区格局,缺少历史感、缺少地域文化的痕迹。
3)农房建设随意性大,对建筑风格和特色重视不够,往往都是用有限的资金将房子盖起来就完事,对地域建筑特色基本上不予考虑,所以千篇一律的“方盒子”越来越多。
4)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居民出行、生活不便捷,严重阻碍了村民生活质量的改善。
5)缺乏公共活动空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2 渝西地域性特色挖掘
2.1村落外环境的地域性特征
由于渝西地区地处丘陵地带,拥有较好的自然山水条件,因此村落的选址大都遵循了传统的风水格局,顺应自然形势,将自然的要素考虑到村落的营建中,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就形成了渝西地区村落的山水田园风格,就整体而言,渝西地区的这种山水田园村落
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对传统文化的有序传承,构成了以步行交通为主、方便生活和交往的聚落空间尺度及结构关系。
2.2建筑空间形态的地域性特征
渝西地区自古以来经济较为发达,传统商贸和农耕业发达,建筑形式受中原文化影响深刻,普通民居中以结合外环境的合院形式较为常见,并有独具风格的“天井建筑”。
2.3建筑风貌的地域性特征
典型的渝西民居广泛采用全楔式木结构建造,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随势而筑,以石作基础,以木制梁、楔、柱、掾,以竹隔墙夹楼,以砖、土及石砌墙,主要结构形式为穿枋结构。空间多变丰富,层次错落有致,造型空透轻盈。主要风貌要素表现为坡屋顶、青灰瓦、灰檐口、穿枋柱墙面、砖勒脚、木门窗。
3 体现地域性特色的新农村建设策略
3.1保护地域性特色
地域性特色是一个地区千百年来历史的沉淀,是文化的传承,是一地区一脉相承的根,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该有意识的保护地域性特色,而不能一味的求新,不加区别的将所有旧建筑推倒重来。
首先是要保护好乡村的外部空间环境。外部空间环境是村落依存的重要载体,也是营造乡村地域特色景观的外部条件。渝西农村的外部环境大都遵循了传统的风水格局,民居建筑及村落充分与环境契合,形成了多元、灵活的山水自然格局。在新村建设中要对这种自然景观格局重点加以保护,在这种大的格局下来进一步完善道路、水电、污水处理、沼气、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并注重村民公共活动空间打造,宜相对集中布局的文化活动站、村级服务中心、体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等。
其次是要保护好乡村本土建筑。对以历史形成的古村落、古建筑要维护其整体空间环境与格局,对古建筑进行加固与修缮,在施工时尽量采用传统工艺做法,突出其原真性与独特性,同时要加强古村落和古建筑内部及周边区域环境的协调与改善。
3.2发展地域性特色
新农村建设不应该是机械的重复,不应该是以新为美、以统一为好,所以既要做到为了保护地域性特色而求“旧”,又要做到改善农村面貌而求“新”。
首先要加强对渝西川东民居的建筑元素与文化原始的挖掘与提炼,将坡屋顶、青灰瓦、木色门窗等典型渝西民居的建筑符号灵活的运用到建筑立面上。但对建筑元素的提取与拼贴是对建筑地域性表达一种变通方式,而不是简单的照搬。主要方式包括提取传统建筑元素的材料、色彩、以及细部的装饰装饰等,再对这些元素打散拼贴,以达到设计需要。
其次是在乡村建筑设计中要注重功能的完善性、舒适性、便利性与现代性,完善人性化功能与设施的配套。建筑外形设计传统,具有渝西民居特征,但在材料的选用、建筑工艺与设计手法的运用上鼓励采用现代先进技术。
4 结语
现在很多快速建起的“新农村”,既缺少我们的地域性特色,同时也没有很好的将新农村发展规划和文化形态相结合。遗弃新农村规划的地域文化意识,会丢失许多民族的文化和传统原素,令传统民居被批量化的民房代替。体现地域性特色的重庆新农村建设策略不是简单的延续和重复地域传统文化,而是在尊重地域性特色的基础上,将地域的特色进行保留,透过它来把握传统文化的脉络,塑造具有地方文化特色和时代气息的建筑形象,并穿插新的时代符号,使新农村民居在历史与现代的融合中实现创新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