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大足区天气预报: 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打好基础,储备长远”
http://www.ceacqdz.cn   2018年8月28日

来源:科普时报  作者:尹传红   2018-06-01 16:54
  “当科学家是无数中国孩子的梦想,我们要让科技工作成为富有吸引力的工作、成为孩子们尊崇向往的职业,给孩子们的梦想插上科技的翅膀,让未来祖国的科技天地群英荟萃,让未来科学的浩瀚星空群星闪耀。”习近平总书记5月28日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这番讲话,赢得了一阵热烈的掌声。置身于大会现场的我,也感到格外的振奋。
    当天下午,我们出席“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科协成立60周年百名科学家、百名基层科技工作者座谈会”的参会代表,相聚中国科技会堂,围绕学习总书记院士大会重要讲话精神交流发言。我说,注意到总书记在讲话中还提到要“打好基础,储备长远”,这是就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基础研究来说的。我延伸想到了科技创新的源头问题。
    我觉得,如果说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创新发展的一体两翼,那么,这推动创新发展的两翼应该比翼齐飞才好。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认为做好科学普及和科学教育,就是为未来的科技创新奠基,提供的是一种基础性的支撑。
    关于科学教育与科学普及的关系,通常的一种说法是:学校教育是科学普及的基础,科学普及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续。由于国民普遍都既接受了一定年限的学校科学教育,也多少在工作、生活中接触到了科学普及,因而其科学素质水平的高低,按理说是科学教育与科学普及共同作用的结果。可有学者注意到,科学素养的测定中,有不少知识因与人们的生活、工作并没有什么实际关联,很快就遗忘了。所以,科学素养的测定实际上测出来的是人们对当年在校学习科学内容的记忆程度罢了。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每次测定的结果科学素养最高的人群大都是在校学生。
    提高全体国民科学素质的根本措施在于加强和完善学校的正规教育。一个国家国民的科学素质水平与其受正规科学教育的年限有着高度的正相关性,学校的基础科学教育是提高普通公众科学素质最基本和最主要的手段。几年前我采访教育部原副部长韦钰院士时,她也讲过,提高国民的科学素质有多种渠道,但科学教育是最有效的主渠道。如果到了成人阶段再进行扫盲教育,效果和效率就不一样了。因此,在许多国家,科学和语文、数学一样被确立为基础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科学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
对一个公民而言,科学素养提升应是终生教育,因为科学技术在不断地发展、进步,每个人也面临巩固既有知识、学习新的知识的挑战。也要看到,由于历史“欠账”,我们的学校科学教育并非完美无缺,因而后续的科学普及工作不是可有可无的。
    科学播撒智慧的种子,科学关乎我们的未来。“要让科技工作成为富有吸引力的工作、成为孩子们尊崇向往的职业”,首先自然要让科学能够跟孩子们更亲近。我想,孩子们最初一定是从阅读和学习中体验科学、感悟科学、认识科学的。前时《科普时报》发表过郁波老师的观点,指出学习科学和新一代美国科学教育标准研究得出一个共同结论:学生应该像科学家认识自然世界所做的那样来学习科学,学校中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应该与科学家的研究更为相似。要努力将科学的理念、精神和方法,科学实践的各种类型融合于科学教学活动。
    其实,早在一个世纪之前的1909年,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就提出,科学应该作为思维方式和认知的态度,与科学知识、过程和方法一道纳入学校课程。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也希望孩子们不仅要学习科学知识与技能,掌握科学方法,而且还要内化科学精神和科学价值观,理解和欣赏科学的本质,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然而,由于我们的教育在某些方面的缺失,生生把丰富性、趣味性十足的科学,变成了干巴巴的教条、公式和定理的灌输。孩子们“学”科学,多少也带有一点功利色彩——把功课念好,考试能得高分,而不是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的满足。期待未来的科学课程乃至教育的改革,能够带来改观。

 

上一条: 习近平:提高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 为我国发展提供有力科技保障
下一条:人工智能时代 深度学习应用广泛
(阅览次数:1625次)  【  】 【告诉好友】 【关闭】   

重庆市大足区工程师协会保留所有权利 (C) 2016 您是本站第:106568位访问者
地址:重庆市双桥经开区双龙西路106号 电话:023-43330670 邮件:cqdzgcsxh@sina.com
渝ICP备2024021507号-1 技术支持:重庆鼎网科技